延伸魚產品產業鏈 一條草魚深加工“身價”翻倍增 |
2019-05-21 11:1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揚州晚報 瀏覽量: 7787 次
我要評論 |
| 通訊員郵萱葛翔梅李明艷記者張旭 位于高郵臨澤鎮的揚州常天水產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魚類深加工。“一條魚的魚肉可以紅燒、油炸,魚頭可以做湯……其他部位還能怎樣利用?魚肉除了紅燒、油炸,還能做成什么?”面對記者的提問,揚州常天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沈奇說,該公司所做的就是延伸魚產品產業鏈,確保把一條魚的價值“吃干榨盡”最大化。“比如,用一條草魚深加工出來的各種產品,出廠時的價格至少是這條草魚市場價的兩倍。” 魚的每個部位都能做產品 近日,記者在揚州常天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看到,該公司員工薛連華正在熟練地包著魚肉餛飩,薛連華說,為了確保餛飩的品質,公司要求每位女工一個小時包約200個餛飩,每個重量誤差在0.5克。經過三個月的訓練,薛連華已是一名熟練工。 另一個車間,工人徐金陽看著油溫測量計達到了230攝氏度,便將100斤大小均勻的魚塊倒進油鍋,進行第一遍的炸制。“公司要求產品必須標準化,油溫達到多少攝氏度,一鍋油放多少斤魚,都有規定標準。經過前段時間的練習,現在我已基本掌握。”徐金陽說。 沈奇介紹,他們公司現有技術可以將魚肉做成魚圓、魚肉水餃、魚肉餛飩;魚皮可以做成魚皮凍,還可以將魚皮、魚腸進行處理,用來涮火鍋;魚肝做成冷菜;魚鱗做成魚鱗膠,還能油炸成魚鱗酥;魚骨熬制高湯,或者打碎了加入飼料內…… 耗時五年研發專門去刺機 沈奇從抽屜里拿出一個亞克力瓶子,告訴記者,瓶子里裝的是魚松。“市面上銷售的魚松,基本由海魚制作而成。”沈奇說,早在2008年,他們公司開始淡水魚松的研發。當時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市場上沒有一部現成的去刺機器。常天水產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建明便開始研發專門去刺機,前后耗時5年,最終研發成功。 沈奇全程見證了去刺機的誕生,小到一顆螺絲的使用,都經過反復試驗。機器制作出來,買活魚宰殺,進行試驗。“光前后試驗用掉的魚,就有幾萬斤。”沈奇說,現在,這臺機器已經申請專利。 在車間內,記者見到了這臺機器。只見工人將魚肉放入機器,一邊出口滾出顆粒狀魚肉,另一邊出口出來的是魚刺。反復三遍,細小的魚刺便與魚肉分離。魚肉去刺后,要變成美味的魚松,就需要配方。“比如,食鹽、砂糖放多少,都要精準計算,才能保證口感。淡水魚松沒有先例,所有配方都是我們一步步摸索出來的,炒制到什么程度,都要一遍又一遍研究。當時還找了很多人來試吃,聽取大家的意見。”沈奇說,淡水魚松蛋白質高、膽固醇低,食用非常健康。該公司生產的淡水魚松廣受歡迎,目前已與一家公司合作,將直供上海的各大社區老年公寓。  高郵漁產豐富吸引企業落戶 沈奇告訴記者,選擇在高郵臨澤成立公司,是看中這里水質優良、漁產豐富。2015年,沈奇和劉建明輾轉全國各地尋找優質水源地。經過多方比對后,決定在臨澤落戶。 “臨澤這一帶水質好,出產的魚品質高。此外,魚產品必須新鮮,貨運半徑不能超過300公里。我們在臨澤生產,五個小時內就能抵達上海,保證了魚產品的新鮮度。”沈奇說。 常天水產做魚產品,卻不養魚。為了確保貨源和產品質量,沈奇近日走訪了臨澤鎮十多家水產養殖大戶,接下來將與其中部分養殖戶簽訂協議。“在常州,我們有成功的養殖經驗,這些經驗都可以直接傳授給養殖戶。收購時,如市場價格高,就按市場價收購。市場價格低迷時,就按照保底價購入,確保養殖戶的收益。”沈奇說。
|
|
|
|
資訊分類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