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魚專題】立秋后華中地區草魚池塘該怎么管理? |
出處:利洋水產 作者:肖忠秋 水產養殖網 2019-08-29 21:14:00 |
立秋后,中午天氣依舊炎熱,而早晚氣溫有所下降,對于水產養殖動物來說,立秋后攝食量有所增加,是生長的黃金時期。但是立秋后的早晚溫差大,一場秋雨一場涼,溫度的劇烈變化對水產養殖動物造成的應激不容忽視。那么,立秋后養殖池塘都發生了哪些變化,應該注意哪些管理事項呢?
一、立秋后池塘的變化情況
立秋后,隨著早晚氣溫的下降,秋雨的到來,早晚溫差和溫度變化大。池塘中的藻相、菌相、物相也會隨之變化,由于中午水溫依然相對較高,水體中的物質循環代謝也快,池塘中的藻類、有益菌、有害菌等變化較大,常見很多池塘的水質一天出現三變的情況,早上出現白色或灰色的泡沫,中午下午出現“綠泡子、綠幔子”,晚上“綠泡子、綠幔子”消失。對于這種一天三變的池塘,其實是穩定性差的表現,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池塘過多的使用營養元素單一的磷肥、碳銨、尿素等,還有就是底質差,池塘底部的淤泥厚返底所造成的。實踐證明,5-7天使用一次“290活菌套餐”(2袋“利苗多”+2瓶“利菌多”+1瓶“活力碳”),能有效減少池塘中這種現象的發生。
炎熱的夏季,魚蝦等水產養殖動物攝食量有所下降,而立秋后,水溫會慢慢的降低,水產養殖動物的食欲變好,早晚的吃食速度都會有明顯的提升,所以這個時候是魚生長的黃金時期。由于攝食量的增大,投入的飼料量增加,氨氮、亞硝酸鹽積累,常常會出現氨氮、亞硝酸鹽嚴重超標的現象,池塘水體的凈化能力有限,導致有毒有害物質積累,輕者引起缺氧、吃食變差,重者直接導致死魚。

二、立秋后池塘的管理建議
1、溶解氧的管理 ⑴肥水增氧 溶氧低仍然是立秋后池塘面臨的重大問題。像湖北鄂州養殖產量并不高的地區,池塘中溶氧的來源主要依靠藻類產氧,少量多次的使用全價有機肥(如“肥水肽III”)更能穩定水體,為養殖池塘培育優質的藻類提供營養,以保證充足的溶氧。
⑵增氧機增氧 增氧機是養殖池塘中另一個溶氧的主要來源,晴天中午打開增氧機有利于水體中上層溶氧打入水體下層。夜晚提前開增氧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根據魚浮頭的情況開增氧機,因為各個池塘缺氧的情況不一樣,一般建議魚開始浮頭前2小時打開增氧機。
 ⑶改底,減少有機質耗氧 勤改底能有效減少池塘底部的耗氧物質,以達到間接增氧的目的,定期5天左右使用“底加氧”改底,不僅可以改善底質,還可以增氧解毒,穩定水產養殖動物吃食。

2、投喂方面的管理建議 建議每天投喂三餐,上午那餐可適當的增加其投喂量,中午和下午適當的減量,建議上午投喂40%,上午投喂可根據溶氧量來投喂,一般池塘中的溶氧4mg/L以上開始投喂。中午和下午各投喂30%,這樣有利于草魚白天的消化吸收,夜晚投喂過多容易因消化吸收差,加重晚上耗氧,影響第二天早上的投喂,惡性循環。
投喂麥子和草可選擇上午投喂,下午投喂麥子不利于晚上消化,容易引起草魚急性腸炎甚至出現浮頭嚴重的現象,麥子可浸泡4小時左右,浸泡時間太長容易使麥子變質引起消化不良。投喂后麥子和草后還可以投喂一部分飼料,投料后不建議再投喂小麥和草,因為草魚沒有胃,小麥和草消化快,容易使飼料未消化完全就被迫排除體外。
3、池塘日常管理 ⑴調水解毒,穩定水體 由于處于養殖中后期,以及持續高溫,池塘中的物質循環快,有毒有害物質積累多,定期用“碧水安”調水解毒,提高水體的凈化能力,穩定水體。
⑵定期改底,穩定吃食 長魚的黃金時期,投喂量大,殘餌糞便在池塘中的積累也多,很多池塘底部缺氧嚴重,積累在池塘底部的有機質就容易厭氧發酵,使底質變壞,出現底熱,嚴重影響魚吃食。定期5天左右使用“底加氧”可有效的改善底質,對池塘底部進行增氧解毒,穩定吃食。
⑶降低負荷,增產增效 池塘負荷大,容易引起氨氮、亞硝酸鹽居高不下,缺氧嚴重,常出現因為擔心水質變化而不敢投喂,魚吃不好、吃不多,自然餌料系數就高,成本高,產量低。適當拉網賣魚,降低負荷,投喂變好,減少缺氧,能有效的降低餌料系數并降低風險,以達到增產增效的目的。
(本文已被瀏覽 2505 次) |
|
|
|
文章分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