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和防控弧菌,降低蝦蟹發病率 [閱讀率:3295] | 06-07 |
近年來,脊尾白蝦(小白蝦)、梭子蟹混養(鹽度20‰左右)發病越來越普遍,且發病時間長,部分池塘持續3個多月之久,嚴重影響養殖產量和效益,養殖風險越來越大,令很多養殖朋友一籌莫展,束手無策。其實,只要正確理解發病原因,全面做好預防工作,就能有效降低蝦蟹發病率。每年梅雨期和入秋后是疾病高發階段,根據多年的塘口服務跟蹤調查及公司研究所的檢測數據,此階段小白蝦、梭子蟹多數是感染致病菌發病,病毒病、寄生蟲病等相對較少。自然條件下,海水養殖蝦蟹類常在致病菌主要為弧菌,弧菌為條件致病菌,當養殖動物受傷、體弱、抗病力降低、環境條件惡化時,弧菌就會趁虛而入,導致蝦蟹發病死亡。感染弧菌的梭子蟹蟹殼發黃、行動緩慢 [查看詳情] |
你的小白蝦有出現蛻殼不遂嗎? [閱讀率:7951] | 03-01 |
每年入冬前10-11月或春季回暖時的3-4月這個階段內,也就是小白蝦(脊尾白蝦)最后一次蛻殼或來年第一次蛻殼時都會出現蛻殼不遂( 俗稱“戴帽子蝦”)的現象,嚴重的會引起小白蝦大量偷死,給養殖朋友帶來嚴重損失,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廣大養殖朋友。就此我們對蛻殼不遂的池塘的常見情況、原因、危害和如何處理作了簡要分析,希望能最大程度減少養殖朋友的損失。一、發生蛻殼不遂的池塘情況1、池塘上空長時間有鳥盤旋,四周偶爾可見有長腿鳥;2、仔細觀察池塘的淺水區,會有蝦在水面上“彈跳”,取上來的蝦,殼容易剝離(雙層殼)或僅尾巴蛻掉(“戴帽子蝦”);3、池塘邊可見趴邊的雙殼蝦;4、料臺上會發現較多軟殼蝦或 [查看詳情] |
小白蝦“長毛”誰之過 [閱讀率:5911] | 01-02 |
江蘇沿海小白蝦(脊尾白蝦)海水養殖池塘每年都會出現“長毛蝦”,啟東地區也叫“拉毛蝦”。出蝦時若有“長毛蝦”,販子會壓低價格導致最終效益低,而養殖戶對“長毛蝦”又無能為力。好好的蝦體表卻裹了一層粗糙的透明物質,拉網賣蝦時黏成了一團,倒都倒不下來,試問誰之過呢?[imG]upload/article/a2019010223362099.jpg[/imG][imG]upload/article/2019010223362389.jpg[/imG][imG]upload/article/2019010223362693.jpg[/imG]長毛蝦?有些技術員說是底質問題,有些技術員說是水質問題,經過我 [查看詳情] |
【小白蝦專題】“硬水萊”補充鈣、鎂,促進蝦硬殼 [閱讀率:7344] | 12-16 |
近幾年,江蘇鹽城大豐地區小白蝦(脊尾白蝦)養殖,10月以后經常出現蝦子蛻殼不遂現象,養殖后期,密度越來越高,池塘營養物質匱乏,造成蛻殼困難,影響蝦子正常生長。“硬水萊”富含鈣、鎂、微量元素,滿足白蝦蛻殼期對鈣、鎂的需求,促進硬殼,提高活力,有較大幫助,下面分享一個實際案例。鹽城大豐沿海養殖區朱老板,一口10畝的小白蝦梭子蟹混養池塘,中央溝,灘面以上水深1.5米,環溝深1米,兩臺1.5kW的增氧機。2018年10月28日,朱老板發現池塘有鳥飛,巡塘發現有蝦子在水下10公分處游塘,并有少數蝦靠邊,有蛻殼的跡象(蝦子水中彈跳),溶解氧8.9mg∕L,吃料正常。10月29日,白天蝦子游塘很少,上午正 [查看詳情] |
海水小白蝦“拉毛”,“碧水安”見奇效 [閱讀率:7124] | 02-08 |
養殖小白蝦(脊尾白蝦)越冬后升溫常見“拉毛”現象,即小白蝦體表掛臟、覆蓋一層淡黃色的疑似碳酸鎂、碳酸鈣的結晶體,“碧水安”處理效果明顯,下面與大家分享2個案例。案例1江蘇省啟東市寅陽鎮張老板,2口小白蝦、梭子蟹混養池塘,大塘7畝,平臺水深60cm;小塘3畝,平臺水深1.5m。投放小白蝦種蝦,現蝦苗平均規格約220尾/斤。3月14日上午晴天,水色濃綠。張老板反映兩個池塘小白蝦“拉毛”嚴重,拉網時蝦粘在一起、抱團,不下網。通過大量換水、用濃縮芽孢桿菌和“纖蟲凈”等處理都無效,建議當天中午每塘使用“碧水安(5kg)”2瓶處理,中午到塘口觀察發現水色濃綠,蝦的活力差,手摸“拉毛蝦”體表粗糙、蝦體掛臟 [查看詳情] |
脊尾白蝦和三疣梭子蟹土池混養塘的藍藻問題 [閱讀率:8888] | 09-20 |
蹲門地區自8月中旬以來,大量脊尾白蝦、三疣梭子蟹混養池出現了藍藻。有些藍藻塘有水華現象,有些則無水華,但是水色發濃、發綠、發黑。通過對多數池塘的水樣鏡檢,發現有水華的池塘為螺旋藻、顫藻,無水華的池塘為席藻。下面對藍藻的爆發、危害及調控方案做一些總結:[imG]upload/article/a2017092023271751.jpg[/imG]一、藍藻爆發原因1、高溫:水溫較低時,其他藻類生長速度大于藍藻,藍藻生長受到制約,7、8月持續高溫天氣導致水溫過高(>25℃),藍藻生長速度加快。2、氮磷比失調:高氮、低磷、高有機磷有利于藍藻生長。3、外源水:川水港閘8月份開閘頻繁,開閘后含有藍藻的淡水 [查看詳情] |
【實戰分享】海水小白蝦養殖期間常見問題(下) [閱讀率:42055] | 08-13 |
五、為什么高溫悶熱天氣總是倒藻肥不起來水并且容易缺氧?答:持續高溫會使池塘水溫升高,水體高溫容易引發倒藻(硅藻:最適應水溫23℃-30℃,超過30℃的容易引起倒藻;綠藻最適應水溫25℃-33℃,超過33℃容易引起倒藻)。在由陰雨天突然變成高溫悶熱的時候,特別是連續的陰雨天氣突然連續高溫,這時候水體理化指標溫度、氣壓、溶氧、pH值、有毒物質等也會隨著天氣突變而急劇改變,水體應激過大,藻類不能適應環境的改變而死亡,引起倒藻。藻類死亡以后水體表面有大量的氣泡阻止空氣中的溶氧進入水體,水體中大量死藻的分解會加劇消耗水體中的氧氣,并且藻類大量死亡水體缺少產氧者,三重作用下,導致水體嚴重缺氧,小白蝦出現 [查看詳情] |
【實戰分享】海水小白蝦養殖期間常見問題(上) [閱讀率:40660] | 08-13 |
作者:北京水世紀 費洪鑫[imG]upload/article/a2017081319502730.jpg[/imG]一、早期為什么不好肥水,而且肥起來的水保持時間短?答:1)水體清塘使用清塘劑或殺蟲劑過度導致肥水困難解決辦法:換一部分水,然后使用解毒靈降解藥物使用后的殘留毒素,第二天加量使用膏肥肥水。新塘要注意底肥,初期泡塘可以茶籽餅打底。2)水體過瘦,缺乏藻種導致肥水困難解決辦法:加注新水或換掉大量水,利用外河水引進藻種,使用肥水產品配合黃金益菌素發酵液進行肥水補充水體碳源,可達到良好的肥水效果。3)水體輪蟲等浮游動物過多,嚴重采食水體藻類解決辦法:可以先減料或停料,讓小白蝦捕食水中浮 [查看詳情] |
高溫季節蝦蟹池塘缺氧的預防及急救方案 [閱讀率:8355] | 08-06 |
7月中旬開始,一直持續高溫,江蘇鹽城東臺市蹲門地區低溶氧及缺氧的養殖池塘不計其數,有些缺氧嚴重的池塘甚至蝦蟹出現大量死亡。[imG]upload/article/a2017080617054760.jpg[/imG]1、溶氧低及缺氧的原因分析(1)養殖密度過大:今年天氣好,脊尾白蝦第一批小苗出苗率好,成活率高,造成小苗過多,密度過大。(2)底部環境差:由于蝦苗多,養殖戶們在前期就開始大量投喂小麻蝦和顆粒料,養殖前期又不注重改善池底環境,大量殘餌糞便堆積,破環底質。(3)持續高溫天氣:池塘水體溫度過高,易引起池塘底部溫度上升,造成池塘底部缺氧。2、缺氧的預防(1)加強水體的溶氧監測,夜間巡塘測 [查看詳情] |
海水小白蝦“長毛”處理案例分享 [閱讀率:9115] | 03-16 |
2017年3月15日,農歷二月十八。近幾天天氣晴朗,白天溫度較高,隨之而來的是出現“長毛蝦”的池塘明顯增多。“長毛蝦”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實小白蝦“長毛”類似小棚養殖南美白對蝦出現的白頭白嘴,均是體表掛臟粗糙,嚴重時像穿了一身盔甲,下面就從原因、危害、防治三方面說一說“長毛蝦”的那些事:一、原因小白蝦“長毛”多發在每年的3、4月份,此時是小白蝦養殖大后期,留有存塘蝦的池水普遍較濃較肥,加之此階段氣溫上升,藻類光合作用明顯增強,短時間內過多的消耗了水中的二氧化碳,使得水體中的碳酸根離子增多,而碳酸根遇到鈣、鎂等金屬離子會生成沉淀。若此時生成沉淀較多,且小白蝦體質不理想時,極易吸附在蝦體表,形成“ [查看詳情] |
脊尾白蝦養殖后期紅體的處理方法 [閱讀率:8954] | 11-20 |
養殖品種:脊尾白蝦梭子蟹混養養殖問題:近期隨著氣溫的降低,川東地區出現部分脊尾白蝦游塘,表現為在水面緩慢游動,反應遲鈍、趴邊,池邊出現部分死亡蝦。病蝦肝胰臟、腸胃出現病理特征。 病情分析:外界環境刺激或者饑餓、體內營養缺乏等,導致應激。應激消耗大量的體能,體能下降,免疫能力就會下降,繼而引發病理性紅體。[imG]upload/article/a2016112022553345.jpg[/imG]處理方案:①第一天使用“低聚糖863+強力噬菌王”全池潑灑,增強機體免疫力,減少病害感染。②內服:“肝舒+六味神草液”,為中草藥發酵,達到開胃護肝的同時還可消除水質不良造成的應激反應,全面改善水質, [查看詳情] |
淺淡蝦蟹貝混養塘的小白蝦為什么會發病 [閱讀率:9672] | 10-30 |
蝦蟹貝混養塘的小白蝦,生命力頑強,沒有特意飼喂,其覓食主要是在飼喂蟹鮮料時吃一些海魚之類。 原則上,小白蝦出現問題是不會引起重視的,因為養殖戶想到的是,只要蟹和貝沒事,即使將整塘的蝦全部排出都不可惜![imG]upload/article/2016103018512747.jpg[/imG]其實不然,小白蝦的發病就是一個預警,在告訴我們水質出現了大問題,要及時處理,否則進一步就要影響到蟹。因為病死的小白蝦很快被蟹吃掉,或者蝦體腐爛,病毒擴散,水體受到更嚴重的污染。于是轉入蟹的發病期,初期三三兩兩,后期大批死亡。直到最后,水體有害細菌大量繁殖,影響到貝類,人們說的蟶子“不開眼”,不吃水,就是這 [查看詳情] |
外塘小白蝦養殖成功處理倒藻 [閱讀率:4589] | 09-09 |
[b]一、基本情況[/b]南通市海安縣濱海新區楊老板,外塘小白蝦和梭子蟹混養,養殖面積約140畝,分為14個小塘,每個塘口約10畝,每塘有兩臺水車式增氧機和一臺葉輪式增氧機,平均水深1.5米,每畝地放3斤,每斤200尾左右種蝦。由于近期持續高溫天氣,水體變化大,易出現倒藻、蟲多等現象,連續施肥補藻效果不大,水較難肥。 2016年8月15日,好潤技術員來到楊老板塘口發現池塘下風口有較多的泡沫,水清、沒有水色,水質檢測PH值8.8、氨氮無、亞硝酸鹽無,初步判斷由于塘口水質不穩定,倒藻后底熱返底。[imG]upload/article/a2016090912201365.jpg[/imG][im [查看詳情] |
高溫期江蘇南通地區小白蝦養殖如何高效增氧 [閱讀率:10042] | 07-25 |
7月下旬開始,南通區域進入持續高溫天氣,氣溫迅速攀升,持續高溫也對近期小白蝦養殖造成了很大的影響。[imG]upload/article/a2016072510333573.jpg[/imG]1、光照如此的好,水卻在掉清;2、小白蝦攝食量增多,但倒芒發病依舊;3、傍晚小白蝦、梭子蟹爬邊、浮頭,養殖算剛開始,就缺氧。[imG]upload/article/2016072510333831.jpg[/imG][imG]upload/article/2016072510334461.jpg[/imG][b]高溫期小白蝦池塘容易缺氧的原因:[/b]1、高溫期水溫高達33度以上,水體飽和溶解氧含量降低 [查看詳情] |
弧菌病對脊尾白蝦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閱讀率:9940] | 12-23 |
[imG]upload/article/a2015122321584033.jpg[/imG][b]溶藻弧菌[/b]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是腹瀉病原菌中的一員, 是一類以直接或間接方式抑制藻類生長,或殺死藻類、溶解藻細胞的細菌的統稱,為海水中常見的嗜鹽性弧菌。主要能力是溶解藻類,并且能引起脊尾白蝦和其它水產動物產生腹瀉,毒性相對比較低,在培養皿的培養中,它的菌落一般都是呈黃色,我們一般稱為“黃弧菌”。[imG]upload/article/2015122321584373.jpg[/imG][b]副溶血弧菌[/b]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 [查看詳情] |
底質惡化引起脊尾白蝦鰓部疾病如何處理? [閱讀率:8748] | 11-25 |
1、黑鰓病肉眼可以看到鰓部組織呈黑色,若將鰓剪下在低倍顯微鏡下觀察,除了發現在鰓間附著有大量的污泥顆粒之外,其鰓組織卻正常而沒有任何潰爛。引起黑鰓病的原因:投喂過多,底部污泥太多或排泄物大量沉積,再加上長久沒有換水以及蝦的活力減少等。【解決方案】①使用“本草固本康”5畝/瓶+“底黑安”/“臭氧水安”3畝/包,抑制水體有害菌,減少病原菌對病蝦的侵害。②潑灑“低聚糖863”+“底生氧”提高抵抗力,增加溶解氧,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2、黃鰓病病蝦發生靠岸現象較多,中午溶解氧高時靠岸伏邊的現象減少。觀察鰓呈黃色,顯微鏡下鰓組織正常,可觀察到一些藻類、纖毛蟲等附著于上面。【解決方案】①使用“綠水解毒安”3 [查看詳情] |
脊尾白蝦黃腮病處理一例 [閱讀率:10210] | 11-14 |
養殖問題:2015年10月10日,江蘇省東臺市蹲門村何老板,脊尾白蝦20畝塘,為藍藻塘,出現倒毛蝦,患病蝦黃鰓、黑腿,下風口處出現死蝦。pH值9.3左右。分析原因為藍藻塘藻類旺盛,塘里有機質豐富,長期的高pH值及藍藻繁殖更替釋放神經毒素等影響蝦體健康,以及大量藍藻的黏液鞘使水體黏稠度上升,體質弱的蝦被粘上雜質或是附著纖毛蟲,導致蝦黃鰓。處理方案:外潑“臭氧水安”(6袋)改底,“乳酵素”3斤加60斤水發酵24小時后全池潑灑,“低聚糖863”10包全池潑灑。[imG]upload/article/a2015111420211971.jpg[/imG]結果分析:鏡檢鰓及腿無纖毛蟲。第二天下午回訪, [查看詳情] |
脊尾白蝦軟殼、蛻殼不遂處理一例 [閱讀率:8691] | 11-11 |
養殖問題:2015年10月25日上午,江蘇省東臺市蹲門農場王老板,一口18畝脊尾白蝦、梭子蟹混養塘,在下風口出現大量浮蝦,撈上來發現蝦身體發軟,頭胸甲偏硬且易剝離,蛻殼不遂,同時查看料臺,發現料臺內有軟殼蝦及蝦殼。原因分析:1、池塘連續兩天低氧,底層溶氧不足,同時白天和夜晚溫差較大,又正好趕在大潮汛前,部分體質差和抗應激能力弱的蝦出現應激蛻殼。2、今年蹲門農場養殖過程中普遍進水較少,池塘內的鈣鎂等微量元素因蝦蟹生長所需被利用后,未通過進水或使用藥品及時補充,導致缺乏鈣鎂等微量元素,蝦出現軟殼或蛻殼不遂。處理方案:18畝池塘25日早上使用“礦補100”5包+“低聚糖863”4包全池潑灑,并打開 [查看詳情] |
脊尾白蝦“紅頭蝦”處理一例 [閱讀率:10404] | 08-13 |
江蘇省東臺市蹲門農場施老板,有兩個15畝的小塘,平均水深1.5米,每個池塘配備兩臺3kw增氧機以及底部管道增氧。塘里約剩余2500公斤蝦,1月18日兩個塘都開始出現“紅頭蝦”。 1月22日,到塘口發現蝦紅頭較為嚴重,數量約占90%,水色由紅色剛轉變為褐色(圖1、圖2)檢測水中藻類部分硅藻,少量甲藻且活力較弱,塘邊有大量死亡甲藻。病蝦肝胰腺發紅(圖3、圖4),蝦體無其他明顯異常癥狀,鏡檢發現肝小葉萎縮,其間充滿紅色組織液。 1月22日,拌料內服“LY-生命素”1瓶+“肝膽易康”2包+“氟多力”2包拌料50公斤; 1月23日,用“福地安”2瓶+“底 [查看詳情] |
脊尾白蝦“長毛蝦”處理一例 [閱讀率:9318] | 08-06 |
江蘇東臺市蹲門農場一個16畝的池塘,水深2米以上,兩臺3kw增氧機。剩余存塘蝦約2000公斤,規格約500頭/公斤。 2015年3月21日,水呈黃褐色,水色變濃(圖1),水質指標為:pH值8.8,氨氮無,亞硝酸鹽無。發現料臺上的蝦蝦體粗糙(圖2、圖3),觀察蝦的觸角、足、剛毛、尾扇有類似“長毛”的癥狀(圖3、圖4),養殖戶習慣稱“長毛蝦”。鏡檢發現,剛毛等“長毛”部位附著大量結晶體(圖6、圖7),當天中午使用“三環活力源(肥水型)”10包+“活力碳”3瓶; 3月22日,使用“碧水安”12瓶; 3月23日,使用“三環活力源(肥水型)”10包+ [查看詳情] |
海水池塘蝦蟹養殖戶如何應對強降雨天氣 [閱讀率:6593] | 06-18 |
六、七月份正是脊尾白蝦和三疣梭子蟹土池育苗生產的關鍵階段。天氣變幻無常,特別是前幾天的強降雨,給水產養殖生產帶來一定的影響。目前正是海水蝦蟹養殖清塘之后基礎餌料生物培養和苗種繁育的關鍵時節,強降雨對池塘水質的影響較大。下面總結了一些強降雨過后池塘水質調節的方法,供廣大養殖戶參考:1、及時排換水,第一次排水以排去表層水為好,排水也不能操之過急,通過幾次換水逐漸將塘水pH、鹽度調節到正常的范圍內,進排水溝渠要分開,進排水口要用網目攔好。2、降雨普遍呈酸性,建議除了排換水以外,還要用生石灰化漿后全池潑灑來調節pH值,同時還起到池塘消毒的作用,用量為5公斤/畝。3、對于一些水質變清的池塘,要及時投放 [查看詳情] |
補鈣增氧雙管齊下 海水小白蝦蛻殼風險低 [閱讀率:7141] | 04-30 |
一、基本情況 孫老板家塘口25畝,近期料臺出現死蝦。4月2日前去塘口觀察,發現料臺的死蝦多數為軟殼蝦(圖1),部分蝦子存在蛻殼不遂現象(圖2)。[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15043021583627.jpg[/imG]圖1 軟殼蝦[imG]upload/article/2015043021590218.jpg[/imG]圖2 蛻殼不遂[/center] 水質指標檢測,pH值8.7、氨氮無、亞硝酸鹽0.05mg/L。 二、處理方法 上午使用“全能鈣”(4畝/瓶)+“好又多”(2畝/包),一天一次,連續2天。傍晚使用“超能粒”(5畝/包)+“底立安”(2 [查看詳情] |
脊尾白蝦感染血卵渦鞭蟲游塘、死亡一例 [閱讀率:6938] | 04-10 |
江蘇東臺地區楊四養殖區王老板一海水養殖小白蝦(脊尾白蝦)混養梭子蟹池塘(圖1),面積24畝,四周有環形溝,中間水深1m左右,環形溝水深1.5m,1.5kw增氧機兩臺,同時配有底管增氧。 2014年6月20日左右開始出現蝦游塘, 7月份開始形成規律,每天下午2-3點小白蝦準時出來緩慢游塘,陰雨天后、天氣突然轉晴尤為明顯,第二天即發現池邊死蝦,連續陰雨天游塘不明顯,蝦背部、腹部、尾柄部以及游泳足肌肉白濁,肝胰腺模糊、發白(圖2,3,4),嚴重的剪開后有乳白色液體溢出,鏡檢乳白色液體為大量運動的蟲體(圖5)。此種情況持續兩三個月之久,直至池塘里面的蝦所剩無幾;吃料高峰期小白蝦基本 [查看詳情] |
江蘇南通如東海水小白蝦疾病方面的一些建議 [閱讀率:8085] | 10-08 |
以江蘇南通如東本地情況為參考,針對近3年來小白蝦梭子蟹養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機遇,尤其是疾病這塊,做了一些總結和大家分享。 眾所周知,每年9月底10月初這段時間是小白蝦發病的一個高峰期。即養殖戶口口相傳的”刮西南風,蘆葦花飛舞“這段時間,尤其是伴隨著臺風過后連續晴天,蝦發病的情況開始稀稀落落地出現,然后逐步擴散甚至個別塘口嚴重死亡。其實這些事先都是有一些征兆的。細心的養殖戶會發現,在這段時間,傍晚時間會有個別蝦有”趴岸“的現象,這種塘口往往會不幸中獎。針對不用時間點不同發病情況做一些建議: 1、當晚發現有個別蝦”趴岸“:唐靚1瓶2畝(水深1.5-1.8米)進行預防性消毒,避免疾病的擴散。 [查看詳情] |
蟶子血蚶小白蝦青蟹混養池應該如何用藥 [閱讀率:6763] | 08-08 |
地點:浙江臺州 技術員:苗鑫鑫 浙江臺州市三門縣,養殖面積60畝主要養殖蟶子血蚶小白蝦和青蟹。猶豫天熱悶熱傍晚引起倒藻死亡蝦比較多!猶豫缺氧導致了血蚶黑口停止生長并且變圓! 建議: 1:當天晚上用底質佳打到塘里,可以保持一晚上不缺氧! 2:第二天早上打解毒百分百解決缺氧導致血蚶的體質變弱引發腸炎!有少量死亡,用抗應激VC+三黃+強化多糖+樂康和水直接打到灘涂上連續打5天血蚶的體質就會有好轉,黑口停止生長的問題就解決了! 3:并且打氨基酸營養液調節水質盡快把水肥上來!這樣血蚶的問題就解決了。 [查看詳情] |
如何降解養殖池塘水體毒性增強海水小白蝦體質 [閱讀率:5736] | 08-01 |
問題描述: 南通啟東市興墾新漁村一口小白蝦土塘,約10畝,5月中旬投苗,該蝦塘施老板來電反映最近幾天該塘口出現輕微的倒毛蝦,每天上午浮于水面若干條。對此,養殖老板非常擔心情況會加重或蔓延到其它池塘。于是實地觀察并進行水質檢測:小白蝦攝食基本正常,無減料現象,水色無光澤,透明度在20-30公分,氨氮、pH超標,其余各項水質理化指標正常,蝦體質較弱,在料臺上彈跳力很差,尾扇及須發紅。 原因分析: 啟東地區連續近一周的梅雨天氣,幾乎無陽光照射,藻類繁殖較差,有機質較多。水體總菌數較低,分子氨濃度過高對蝦長期處于較差的不穩定的水體環境下,自身長期處于應激狀態,對水體毒素及致病菌的免疫力下降,為 [查看詳情] |
中草藥制劑在蝦類疾病防治中的應用 [閱讀率:6110] | 07-10 |
汪波,許華,張成,藏安琪,李文芬,顏亨梅 (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廣東珠海519085)目前,養蝦業已成為海水養殖業中舉足輕重的支柱產業。隨著蝦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集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蝦生存環境的惡化,疾病的危害程度越來越大。病原主要包括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病害流行日趨嚴重,給養蝦生產造成了巨大損失。但是,由于長期使用抗生素和其他化學類藥物來防治養殖病害,已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近年來,由于健康養殖的需要,人們加大了綠色、環保藥物和添加劑的研發力度,中草藥制劑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日趨廣泛。中草藥天然、高效、低殘留,不易導致耐藥性,含有豐富的調節水產動物免疫表達的有效成分,如有機酸類 [查看詳情] |
梭子蟹乳化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9891] | 11-28 |
乳化病 病原及主要癥狀 病原為酵母菌。主要發生在養成期,常表現為步足尖端著地爬行,后期體倒位,切斷游泳足有乳白色液體流出,打開體腔亦有大量的乳白色液體。中后期病蟹拒食,5天~7天死亡。 發病原因及流行情況 該病主要發生在養殖后期,當水溫在20℃以下,池底受污染,池水中有機物含量高易發此病。 防治方法 預防:主要是保持養殖池水質清新,定期撈取殘餌,以免污染池底。20天左右全池潑灑生石灰15毫克/升~20毫克/升。 治療:全池潑灑5毫克/升~8毫克/升聚維酮碘。 [查看詳情] |
梭子蟹甲殼潰瘍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9215] | 11-28 |
甲殼潰瘍病 病原及主要癥狀 病原為一些能分解幾丁質的細菌。主要發生在養成期,并且甲殼上有數目不定的黑褐色潰瘍性斑點,在蟹的腹部較多。早期癥狀為一些褐色斑點,斑點中心稍下凹。并呈微紅褐色。到晚期潰瘍的斑點擴大,并且邊緣變黑。 發病原因及流行情況 該病主要在成蟹養殖后期及越冬期,特別是池塘底質發黑、淤泥較多的情況下易發此病。但該病不會造成致命性危害,只是影響商品蟹的品質。 防治方法 放苗前要徹底清塘,養殖期間保持水質清新。 [查看詳情] |
梭子蟹鏈壺菌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8771] | 11-28 |
鏈壺菌病 病原及主要癥狀 發病率不高但危害較重,是由鏈壺菌與鏈壺菌狀的真菌寄生引起的。主要寄生在抱卵蟹的受精卵表面及蚤狀幼體的體節處,一旦發病,菌絲快速生長,感染率高,菌絲纏繞在幼體肌體上,使幼體活力下降,不能攝食,嚴重時在1天~3天內死亡率高達100%。 發病原因及流行情況 該病主要發生在育苗期,當育苗池幼體密度過大,換水量跟不上時,造成池水污染嚴重,主要危害蚤狀2期至大眼幼體,同時并發纖毛蟲病。 防治方法 用亞甲基藍0.1毫克/升~0.5毫克/升全池潑灑。連用3次。或氟樂靈0.01毫克/升~0.1毫克/升全池潑灑,每日1次。 [查看詳情] |
梭子蟹寄生蟲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9870] | 11-28 |
寄生蟲病 病原及主要癥狀 主要是纖毛蟲類,病原體為聚縮蟲、鐘形蟲、單縮蟲、累枝蟲等。主要寄生在抱卵蟹的受精卵表面及各個時期幼體的鰓、體表的各個部位。少量寄生時可伴隨著幼體的蛻皮而除去,當大量寄生時使鰓變黑鰓組織變形壞死,有的覆蓋在鰓組織的表面而影響其呼吸和分泌。患病幼體游動緩慢,攝食力降低,生長發育停止,不能蛻皮,造成幼體下沉并大批死亡。養成期,纖毛蟲可附著蟹的體表及鰓部。肉眼觀察病蟹體表似生絨毛狀物,手摸體表呈滑膩感,鰓呈灰黃或灰黑色,鰓絲頂部更為明顯。病蟹呼吸速率加快,瘦弱,活動呆滯,在水中溶氧低時游向淺灘,最后窒息死亡。 發病原因及流行情況 固著類纖毛蟲無論在育苗還是在養成期均 [查看詳情] |
梭子蟹發光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8244] | 11-28 |
發光病 病原及癥狀 病原體為熒光假單胞菌和亮弧菌等發光細菌。主要危害蚤狀幼體的各個時期,幼體感染此病后會陸續死亡,嚴重時死亡率在l天~2天內可高達80%以上。具體癥狀表現為幼體活力明顯下降,并下沉到水的中下層,攝食量降低,體色白濁或全黑,不透明,趨光性差。夜間關閉燈光可發現隨著充氣形成的水流,池中出現四處游動的熒光,并上下起伏,重癥時池中熒光閃爍,育苗池表層只有少數活的幼體;死后的幼體隨水漂動,糜爛的幼體仍可發光1天~2天。 發病原因及流行情況 該病只發生在人工育苗期,并隨著溫度的升高發病率增多,因此,多在蚤狀4期以后發病嚴重。 防治方法 預防:在育苗期間,當發現有發光細菌出現后 [查看詳情] |
梭子蟹絲狀細菌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7828] | 11-28 |
絲狀細菌病 病原及癥狀 病原體為毛霉亮發菌,菌體為頭發絲狀,不分枝,基部略粗,頂端稍細,長度一般幾微米到1毫米以上,菌絲一般透明無色。主要附著在抱卵蟹的受精卵表面及蚤狀幼體的鰓、附肢、體表。當受精卵的表面有絲狀菌附著時,卵一般停止胚胎發育而死;當它附著在蚤狀幼體的鰓及體表時,危害極大,在體表伴隨著大量菌絲的附著。菌絲之間往往黏附著許多原生動物、單細胞藻類、有機碎屑及其他污物,并伴有大量纖毛蟲寄生,從而使幼體游泳能力明顯減弱,處于水體的下層或水底,攝食量降低,最后沉入池底死亡;當附著幼體鰓上時,大量的黏附物阻礙了水在鰓絲間的流通,使其呼吸困難窒息而死。養成期間絲狀細菌附著在鰓絲、附肢及甲殼 [查看詳情] |
梭子蟹弧菌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9662] | 11-28 |
弧菌病 病原及癥狀 病原體為鰻弧菌、副溶血弧菌及溶藻弧菌。此病在蚤狀幼體各個時期均有發生,尤其在各期變態時更為嚴重,發病嚴重時在4小時~6小時死亡率高達80%以上。具體癥狀表現為對餌料的捕捉能力下降,甚至消失,趨光性減弱,幼體活動不正常,嚴重時胸部及附肢發紅。 發病原因及流行情況 大多數弧菌為條件致病菌,當環境污染,水質惡化,弧菌大量繁殖達到一定數量時,體質弱或受傷的梭子蟹易發生弧菌病,特別是在人工育苗階段,大量投餌,尤其是投喂代用餌料,換水量不夠或換水不及時,最容易發生該病,主要發病期在高溫季節。 防治方法 在人工育苗期間,根據幼體密度適當加大換水量,投餌應以鮮活餌料為主;養成 [查看詳情] |
斑節對蝦纖毛蟲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11946] | 11-27 |
病因:絲狀藻類附生于蝦體引起。 癥狀:病蝦體表生成絲狀藻類。 防治: ①使用“綠威”恢復水色,穩定水質。 ②用“環保纖蟲凈”0.2~0.3ppm濃度全池潑灑,殺死纖毛蟲。 ③使用“浩波一號”口服,強化補鈣,促進脫殼,增強體質。 [查看詳情] |
斑節對蝦桿狀病毒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8787] | 11-27 |
桿狀病毒病 病因:由MBV桿狀病毒感染引起,造成對蝦肝、胰臟破壞,使之變白、萎縮或腫脹腐爛。 癥狀:厭食、不脫皮,生長緩慢,外觀無特殊病狀,一個月左右的幼蝦易被感染,死亡率高達100%。 防治:同“白斑病”。 處理:同“白斑病”。 ★致病細菌感染 病因病狀:對蝦發生斷須、紅腿、爛眼、熒光、黃鰓、黑鰓等細菌性感染癥狀。 ①防治:根據病情施用“增氧水底凈”500~800克/畝,第二天施用“綠威”1ppm全池潑灑,排毒解毒,穩定水質。 ②按1%比例,用“強力威”拌餌,連用三天。 ③按2%比例,用“強力素”拌餌,每天喂餌三次,連用十天后改為1%拌餌,每天傍晚一次,直到 [查看詳情] |
斑節對蝦線蟲寄生癥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7387] | 11-27 |
線蟲寄生癥 由于線蟲大量寄生于表殼和鰓部,使蝦體行動遲緩,活力降低,攝食量減少,嚴重時不能蛻殼,久則死亡。線蟲多由中間宿主如下雜魚、橈足類等將蟲體或卵帶入池中,育苗期間則多由豐年蟲或藻類帶入引起。 防治方法:餌料必須嚴格消毒,做好水質管理;池中投入甲醛15×10-6-20×10-6,硫酸銅1×10-6-2×10-6或高錳酸鉀3×10-6-5×10-6均有一定的作用。 [查看詳情] |
斑節對蝦腸炎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7377] | 11-27 |
卡土常(肝硬化、腸炎)患病時,蝦體表殼變軟,活動力差,并有靠岸現象,若將病蝦的頭胸部剪開可發現其肝胰腺有腫大發炎、變色或萎縮硬化的現象,后腸也可能有化膿現象,但鰓部有可能仍正常,也有可能因久病而呈黃鰓或爛鰓,死亡率相當高。 防治方法:選擇健康的蝦苗,以抵抗病原的侵襲,其次是避免蝦糞、殘餌、死藻及有機物的堆積,防止底質惡化和病原菌的繁殖。患病時可用抗生素如復方新諾明、土霉素等拌在飼料中投喂,以防止細菌的二次感染,投藥量依蝦體的大小而異。 [查看詳情] |
斑節對蝦鐘形蟲感染癥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7234] | 11-27 |
鐘形蟲感染癥體表因鐘形蟲大量寄生而呈棉絮狀,不易蛻殼,步足及游泳足莖部亦會附著,若在鰓部大量繁殖,會造成缺氧,使鰓功能衰弱而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用甲醛25×10-6-30×10-6藥浴,若蝦苗用15×10-6-20×10-6,嚴重者一周后再重復使用一次。 [查看詳情] |
斑節對蝦爛尾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7383] | 11-27 |
爛尾癥因過度刺激引起沖撞,或蛻殼時尾部受傷,而遭致嗜幾丁質細菌或其它細菌的二次感染,使尾扇潰爛、缺損,若病癥嚴重時,會引起死亡。此癥常和黑斑病一起出現。 防治方法:預防可用四級銨類10×10-6藥浴,治療可用粒狀有機銅1×10-6-1.8×10-6,含量為20%的有機碘0.1×10-6-0.4×10-6藥浴。 [查看詳情] |
斑節對蝦黑斑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8055] | 11-27 |
黑斑病受環境因素的刺激、蛻殼時被殘食所致的裂傷,或長期無法蛻殼,均容易罹患嗜幾丁質細菌的附著或侵入體內,使得尾扇邊緣及表殼出現黑色斑狀。 防治方法:使用茶麩藥浴,并換水及提高水溫促進蛻殼,可除去表殼的黑斑,但若細菌已侵入蝦體的,則應淘汰。 [查看詳情] |
斑節對蝦爛鰓癥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6970] | 11-27 |
爛鰓癥養殖池底部爛泥巴或殘餌腐敗大量堆積而形成還原層,使鰓部附著大量雜質,鰓組織受堵塞、損傷、變色,全面性或局部性顯現變黑癥狀。 防治方法:注意水質管理,每天換水,連續一周;若池底老化,可使用池底改良劑如生石灰、微生物制劑、光合細菌等;若是真菌性感染,可使用甲基藍8×10-6-10×10-6藥浴。 [查看詳情] |
斑節對蝦紅鰓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7116] | 11-27 |
紅鰓病鰓部長期缺氧或體弱、抵抗力差時,若鰓部組織受損,容易受細菌的二次感染,使鰓變紅,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鰓部有樹枝狀的紅色素,病癥越重,顏色越變深,病蝦活力較差,但仍能正常攝餌。 防治方法:用抗生素如土霉素等拌料投喂,可防止細菌的繼續感染,阻止病勢蔓延。 [查看詳情] |
斑節對蝦肝臟白濁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5354] | 11-27 |
肝臟白濁病是由病毒原發感染的消化系統疾病。多見于糠蝦期幼體及初期仔蝦,發病的幼體、仔蝦常浮于水面打轉,行動遲緩,肝臟顯白濁色,不透明,重者腸道也變白濁,傳染性強,發病率高,危害較大。 防治方法:使用二氟苯乙烯酸鈉防治。 [查看詳情] |
斑節對蝦尾棘萎縮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6413] | 11-27 |
尾棘萎縮病常發生在無節幼體期,患病時剛毛、尾棘彎曲和短縮、以致污物纏身,幼體下沉,嚴重時造成幼體的大量死亡。致病原因是由于水質污濁引起。 防治方法:換新鮮的海水,保持水質清新。 [查看詳情] |
斑節對蝦痙攣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6233] | 11-27 |
痙攣病病蝦腹中部僵硬彎曲,尾部屈在腹下方,背部自彎曲點起有一帶狀白斑。病蝦側身運動速度緩慢,攝食能力下降,身體瘦小、虛弱,經常出現在岸邊或被水沖死在閘門的攔網上。 據記載,1984年7月在福建省寧德牛奶塘養殖場發現對蝦痙攣病,發病率約 6%。當時池中水溫 34℃,而海區水溫29℃,差值5℃。病蝦離池后身體還是保持彎曲,一放入新鮮海水,體形便逐漸恢復,活動能力也逐漸加強。初步認為水溫高引起此病。在高溫期應大量換水,提高水位,病蝦會恢復正常。根據調查資料分析,水溫與對蝦纖毛蟲病、絲狀細菌病的發生關系密切。尤其是蝦池換水條件差的。池中水溫持續上升趨勢,對蝦厭食使餌料過剩,水中有機物含量提高,藻類、 [查看詳情] |
斑節對蝦褐斑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6211] | 11-27 |
褐斑病病蝦外骨骼有黑褐色的凹陷,附肢常缺失。此病在福建流行廣,是傳染性疾病,發生在養成的對蝦和越冬親蝦。預防辦法是減少運輸中的創傷,降低放養密度,提高餌料質量和管理好水質。 [查看詳情] |
斑節對蝦絲藻附著癥狀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6427] | 11-27 |
絲藻附著癥 蝦塘的浮游生物若未能大量繁殖時,其水質較為清轍,陽光可直接射入下層,此時若是池底存有大量有機質,很容易使底層絲藻大量繁殖。這樣絲藻不僅在夜間會消耗大量氧氣,增加泛塘的可能性,而且還能降低蝦體的活力,并阻礙蝦的行動。在養殖后期為防止塘底形成還原層,常需換水,此舉常造成透明增加給絲藻造成可乘之機。尤其是在低水溫時,蝦長時間未蛻殼,至水溫高時,絲藻大量繁殖極易布滿蝦殼上,嚴重影響蝦的活動與攝食,甚至造成蝦大量死亡。遇此情況時,可使用茶餅(50~75千克/畝)刺激蝦蛻殼,在臺灣一般使用克藻凈(0.2 × 10-6~0.4 × 10-6。但最根本的辦法是做好管理工作,保持蝦塘的水色,以避 [查看詳情] |